新地王時代的博弈
當喧囂過去,地王們能否笑到最后,還未可知。
當然這種變相的“毒丸計劃”未免有些挾土地以令國資委的意思。
如果有一部時光機讓你能夠退回一年之前,相信大多數(shù)投資人都會做一件事,賣掉手上的股票,到北上廣貸款買房子。
的確,如果說2015年6月,中國資本[0.00%]市場的瘋狂還歷歷在目,那在短短一年之后的今天,房地產接棒股市成為了投資界的絕對寵兒。
在這場地產大躍進中,我們不得不提到的是各個央企在土地市場的高調出手。
數(shù)據顯示2016年前5個月,全國土地市場總價超過15億元的105宗高價地塊,成交總價為3288.2億元,其中有52宗被國企獲得,合計成交金額達1785.8億元,占比為54%。其中,信達、華僑城、招商蛇口、電建地產、魯能集團、葛洲壩[2.59%資金研報]、保利、中鐵、中冶等央企共制造出15幅地王。
這里面表現(xiàn)最為突出的是信達地產[0.78%資金研報],2015年7月至今,信達地產通過公開招拍掛新增10宗地塊,其中7宗是地王。
面對不差錢的地王,大家不禁要問:央企為什么要高溢價拿地?央企哪來的那么多錢?未來央企手上的土地是盈利還是血本無歸?
高溢價背后
“今年土地市場的情況與往年有很大區(qū)別,過去溢價率超過100%就屬于比較荒唐,但目前低于100%才荒唐,很多都超過了200%的水平。”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jiān)嚴躍進表示,這其實也是大多數(shù)投資人包括地產業(yè)內人士的共同想法。
對于一個地產項目來說,主要的成本有三大塊,第一是土地成本、第二是建筑安裝成本、第三是財務稅收成本(包括融資成本),余下來的才是利潤。其中建安成本和財務成本是相對固定的,而只有土地成本是比較有彈性的,土地如果溢價過高,就會吞噬利潤,從2015年各大房企的平均利潤水平來看,只有區(qū)區(qū)9.2%,雖然放大杠桿能夠提高利潤水平, 但在地價高企的現(xiàn)在,一旦遇到政策的調整周期,哪怕你是家大業(yè)大的央企,也可能會存在庫存積壓、資金斷裂的風險。那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央企愿意冒著風險去拿地,難道只是盲目的樂觀么?
筆者認為原因有二:其一是改革背后的籌碼。
早在2010年3月,國資委明令16家央企可將房地產作為主業(yè),其余78家必須逐步退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退房令”,然而這一“退房令”遲遲未得到執(zhí)行。2016年正處于央企新一輪改革的關鍵節(jié)點,特別是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促進房地產業(yè)兼并重組”,央企之間地產業(yè)務將面臨大重組,信達地產等央企為了在新一輪重組中不被吃掉,為自身獲得繼續(xù)開展房地產業(yè)務增加籌碼,不得不瘋狂舉牌地王,一方面是做大規(guī)模,另一方面是獲取高價地做高成本,徹底打消那些主業(yè)為地產的央企吃掉自己的積極性。當然這種變相的“毒丸計劃”未免有些挾土地以令國資委的意思。
其二是一二線土地市場的稀缺。
今年以來,全國住宅加上商品房出現(xiàn)112個地王,其中有99個出現(xiàn)在二線城市,價格非常高。很多人都認為,若是這些地區(qū)沒有相關的約束性政策,未來的房價上漲速度是否會出現(xiàn)幾何倍數(shù)級。
之所以二線城市的地價會出現(xiàn)劇烈的上漲,首先得益于北上廣的房屋限購帶來的溢出效應,其次三線以下城市的人口持續(xù)流出,導致房地產企業(yè)的庫存高企,唐山、北海等地的房地產去化周期都超過了30個月,也就是說,哪怕不新增樓盤銷售,現(xiàn)有的存量也足夠地產商賣三年。一線不讓買房、三四線賣不掉,以南京為首的二線城市就成了地王們的戰(zhàn)場。
錢從哪里來
在6月1日信達拿下上海寶山顧村的地王后,網上流傳了一篇非常勁爆的文章,說“信達哪里是有錢,他就是錢本身?!弊髡咄诔隽诵胚_地產和財政部,以及信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之間的關系,力圖證明信達是財政部授意之下的人造地王。當然這并沒有任何的依據,因為和2009、2010年那撥央企地王不同,現(xiàn)在的地王2.0時代,玩法已經完全不同。
再以信達地產為例,通過“夾層拿地基金”等方式獲取項目,用較少的自有資金撬動較大項目,實現(xiàn)“基金拿地+小股操盤”的資產運作模式,尤其是和萬科、保利等強勢地產商的合作,采用并表、不并表、操盤、不操盤的不同組合策略,能夠輕松地切入到各大城市的不同項目類別。
再加上央企天然的低成本融資優(yōu)勢——在當前中央嚴控地方債務背景下,央企以其獨特的國有資本擔保、抵押物充裕等優(yōu)勢,獲得了大規(guī)模的銀行低成本信貸資金。此外,在發(fā)行低成本公司債[0.02%]、企業(yè)債等低成本融資過程中,央企也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這就讓央企可以更加財大氣粗地先拿地,或者為一些有開發(fā)能力卻缺乏資金來源的民營開發(fā)商代持土地,賺取一些代持的費用。
總之,一個金融學常識是,當資本過剩的時候,資產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一定會產生溢價,甚至會被嚴重高估,這種高估可能會帶來未來累計的風險。
從整個2015年的走勢來看,上市房企的平均利潤均值達到16.03億元,同比增長了6.44%,比上一年度增速低了1.36個百分點,如果從單個項目來看,利潤率也已經低于10%大關。或許很多人會擔心,多年之后,當這些曾經頂著光環(huán)來到市場的地王建成銷售的時候,可能會面臨巨大的虧損。
這似乎是一個無法避免的狀況,就像一個牌局,如果不想出局,就要不斷地下注,而一二線城市的優(yōu)質地產項目,是開發(fā)商最合適的下注對象。更何況對于上市公司來說,還有著對于投資人的壓力,做高資產和股價估值,受到境外投資者的認可,以便進一步融資,讓雪球越滾越大。
而對于其他開發(fā)商來說,之所以對未來的房價有信心,還有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那就是實際上來說,土地市場依然是地方政府主導的一個市場,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會有意識地降低土地供應,不隨意低價出讓,從而在供給端上降低房價大跌的風險。在房地產這樣一個流動性較差的市場,這種房地產行業(yè)獨有的“銷控手法”,可能是地方政府和開發(fā)商之間的一種默契,也是開發(fā)商敢于大舉拿地的一個重要理由。
當然,這一切的背后都依賴于土地財政的傳統(tǒng)思路,當喧囂過去,地王們能否笑到最后,還未可知。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舉報電話:027-88568010
運維監(jiān)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