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洗是文人書房里常用的盛水器皿,形制以缽盂為主,也有正方、長方以及仿各種動物、植物形狀的。筆洗的材質(zhì)以陶瓷最為常見,其它有玉石、金屬和木料多種材質(zhì)的。文人們使用的筆洗不但造型豐富多彩,而且大都工藝精湛,作為案頭小品,既有實用功能又可怡情養(yǎng)性,可為書齋增添不少雅趣。
幾年前, 我曾從古玩販子那里買到一只紫檀制作的筆洗。
這個筆洗很小,但顯得古樸大方,非常秀美。它直徑僅為10.5厘米,口徑6.8厘米,高只有4厘米,卻還有一圈底足,底足中間刻有“蔗林珍賞”4字篆書款。
我第一眼看到這個筆洗時,就感覺是個老東西,但不知“蔗林”為何人,因為喜歡,沒怎么還價就買下了。
回家后,我把筆洗認真清理干凈,發(fā)現(xiàn)包漿很渾厚自然,隨后就來查詢“蔗林”是誰。這一查讓我欣喜不已。原來,“蔗林”乃是清朝著名文人和權(quán)傾一時的朝臣!
蔗林名董誥(1740—1818),字雅倫,西京,號蔗林,又號柘林,浙江富陽人。其父董邦達(1699—1769),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間地位很高的官員,同時又擅長作山水畫。董邦達的山水畫作品水墨疏淡,設(shè)色淡雅,用筆輕柔,皴法松秀,文人情趣極濃。雍正、乾隆兩朝皇帝都頗為欣賞其畫藝。
董誥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順天鄉(xiāng)試舉人,第二年成進士,本來殿試為一甲第三,乾隆皇帝以其系大臣之子,改置二甲第一(俗稱“傳臚”),授翰林院庶吉士,充國史三通館協(xié)修,武英殿纂修。
董誥后來歷任禮、工、戶、吏、刑各部侍郎,《四庫全書》副總裁,奉命輯《滿洲源流考》,充武英殿總裁,授大學士。乾隆四十四年,董誥任軍機大臣,旋任戶部尚書,兩次圖形紫光閣。董誥書法和繪畫俱佳,其山水畫稟承家學,當時就有人將稱其父董邦達與他并稱“大小董”。他所進呈的畫本,乾隆、嘉慶二帝均親筆題詠,收于《石渠寶笈》第三編。
嘉慶二十三年(1818)十月,79歲的董誥病劇而卒。嘉慶皇帝親臨祭奠,賜謚文恭。其墓葬于蛇浦村(今屬新桐鄉(xiāng)),有御制碑文,現(xiàn)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董誥的書畫作品目前存世較多,僅最近10年進入拍賣市場的就數(shù)以百計,其中他的畫作《萬有同春圖》冊頁(十開)2007年在杭州曾拍出了770萬元的高價,書法作品《瑞應靈雪賦》(立軸)2010年在北京也曾拍出35.8萬元。但董誥生前文房用品留傳至今的則十分罕見,當有較高的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