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菜薹,菜中珍品,歷來以武昌洪山寶通寺鐘聲所及范圍的出產(chǎn)為正宗。洪山菜薹對環(huán)境要求嚴苛,大約就只能長在這一帶,倘或移栽別處,無論口感、味道、色澤皆差一大截,史志云:“距城三十里則變色矣,洵別種也?!闭谴艘?。即令將洪山附近的土壤移去也不行。當年民國總統(tǒng)黎元洪,用火車運了一車皮土到京城試栽,結(jié)果,長得莖不成莖,葉不成葉,非菜飛薹四不像。正因為此,洪山菜薹始終保持自身的品格不變,否則隨處都可將就,豈不成了白菜!
菜薹秋植冬擷,至次年二三月間罷園,以打霜后的品質(zhì)最好。菜薹喜低溫,天氣愈寒,生長愈盛,大雪后抽薹出的花莖,色澤最深,表皮似有一層蠟質(zhì),指甲劃過,會留有劃痕。這時候的菜薹,紫干亭亭,黃花燦燦(實際應是花苞苞,花盛極時,莖干已老,就不好吃了),清人王景彝《琳齋詩稿》有句:“紫干經(jīng)霜脆,黃花帶雪嬌?!泵耖g則有“梅蘭竹菊經(jīng)霜脆,不及菜薹雪后嬌?!睂⒉宿放c四君子并稱,甚至更高看一眼,足見其品格之不同凡俗。故而菜薹又有“雪里嬌”之稱。
菜薹還有一可愛習性:勤于分蘗發(fā)棵,霜降前后摘頭道薹,臘月間可收二道薹(此時的最好),此后一直長到正月十五過后,它是摘了又長,越摘越多,一次種植,多次收獲——沒有哪種菜蔬如菜薹這般對人慷慨。
菜薹脆嫩,一掐就斷,就是生吃,也脆嫩鮮甜,無菜腥味。做菜清炒即佳,若配以臘肉,更上層樓。臘肉炒菜薹,本地家喻戶曉的名菜。我妻炒得一手好菜薹:選用長不逾尺,一指粗細,莖頭黃花乍開或含苞欲放的,手掐成段,洗凈,然后把鍋放在旺火上,先煎以姜末,再放臘肉少許,煸熟,菜薹入鍋,急火快炒,鍋里滴瀝一點醋,出鍋。夾一筷嘗嘗,清腴爽口,鮮香脆嫩!
洪山菜薹味美,但產(chǎn)量極少,因為地少。史志云:“塔影鐘聲映紫菘”,日頭照到洪山寶塔的塔影所及的區(qū)域,稱為“塔影田”,只有區(qū)區(qū)2畝;在寶塔周遭還有零星的4畝地,稱為“鐘聲地”,二者總共6畝,原是寺廟的自養(yǎng)田,現(xiàn)為洪山菜薹的核心產(chǎn)區(qū)。此外,凡是能聽見鐘聲的地方所植,皆可稱為洪山菜薹,但離鐘聲愈遠,品質(zhì)俞次。
不斷有人探索將之外遷。近年湘、贛皆有種植,遠及蘇、皖,不過所種只能稱為菜薹,而不是洪山菜薹。據(jù)說,在鄂西五峰種的,已接近洪山菜薹,但吃過的人說,味道參差相似而已。要吃菜薹的正宗口味,仍須采自它的原生地。
洪山菜薹何以只能生長在寶通寺本土一帶?有人戲謔這里“地氣”好:晨鐘暮鼓,萬物蔥蘢,生生不滅——實乃這里的水土,氣候,陽光適宜。據(jù)專家分析,這里北有洪山,阻隔風寒;南有南湖,氣候溫暖濕潤;土壤是灰潮土,高鈣,高鉀;先前這一帶山丘,泉眼眾多,以泉水澆灌,吸收微量元素?!八啊薄ⅰ扮娐暋?,得天獨厚,正是菜薹生長的福地。
洪山菜薹歷來為人喜愛,特別是身在異鄉(xiāng)的鄂籍人士,一到年下,托人外帶,分送故舊知交,是一份令人欣喜的年禮。而今,洪山菜薹的身價越來越高,據(jù)說,從那6畝地出產(chǎn)的正宗正源的菜薹,精裝小禮盒,1.2公斤,打了“塔影鐘聲”的商標,幾百元一盒,嚇人一跳!
自然,我們當?shù)厝顺缘氖侨?zhèn)郊外種植的菜薹,品味接近洪山菜薹,卻是平民化價格,舌尖上的感覺,也不失脆嫩鮮美。冬令時節(jié),無論酒筵、家宴,桌上一盤菜薹不可或缺,別的菜或有所剩,炒得油嫩鮮香的菜薹絕對一掃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