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tài)研究所漢陽試驗基地內,一條條幾厘米長的中華鱘“寶寶”正在歡快地游動、吃食。廖小林博士開心地說,這批中華鱘出生已有50天了,進入成長穩(wěn)定期,共有6.5萬尾,這也意味著本次人工繁殖取得成功。
據了解,這是我國首次人工繁育出2.5代中華鱘,為中華鱘的保護邁出關鍵的一步。
中華鱘“寶寶”正在歡快地游動。 廖小林 攝
中華鱘是長江里的“古老動物”,其生存史比恐龍還久遠,在長江繁殖后,奔流入海生長發(fā)育,接近性成熟時再洄游長江。目前,回到長江里自然繁殖的中華鱘越來越少,屬于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瀕危等級比大熊貓還高。
通過人工繁殖技術來繁育中華鱘,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由于中華鱘的成熟期較長,雌、雄性的初次性成熟年齡分別是14歲和9歲,代際繁育的時間間隔較長。
我國分別在1983年、2009年人工繁殖了中華鱘子一代、中華鱘子二代。
此次出生的子2.5代中華鱘,則是子一代的“母親”(2005年出生)和子二代的“父親”(2009年出生)的“人工結合”。這也是國內首次使用中華鱘“子二代”個體開展中華鱘全人工繁殖。
小中華鱘“滿月照”。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tài)研究所精心組織此次中華鱘全人工繁育,集中了10多位科研人員攻關,從親魚培育、催產方案、“產房”環(huán)境、幼魚開口食物等多方面創(chuàng)新、突破。
今年10月8日,中華鱘雄魚雌魚催產成功,完成人工授精。10月12日至13日,“子2.5代”破膜而出,猶如一條條小蝌蚪。10月25日,形似小蝌蚪的小中華鱘開口“吃飯”,食物是新鮮的豐年蟲。11月20日,全部魚苗轉食商品微粒飼料成功。
工作人員正在給小中華鱘分池。 廖小林 攝
經過2次分池養(yǎng)殖,目前約6.5萬尾中華鱘魚苗生長穩(wěn)定,最大的已經有9厘米。
“中華鱘子二代個體首次進入繁殖序列,意義重大。目前,子一代的年齡偏大,未來將逐漸退出繁殖序列。子二代的快速成長,并且繁殖性能沒有衰減,將有效填補這個空白,還將為幾年后子三代的出生打下良好的基礎?!表椖控撠熑肆涡×植┦拷榻B。
“每一尾中華鱘就像自己的小孩子”,多位科研人員“泡”在基地里,與中華鱘同住同吃,日夜查看它們的生長狀態(tài),嚴格控制水溫、光線、進食等。
據了解,小中華鱘不久將開始進行野外環(huán)境適應性訓練,以適應自然環(huán)境。預計,明年1月份,其中的5萬尾小中華鱘將放流長江,為長江中華鱘補充“魚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