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草書李賀《追和柳惲》詩句軸
《東方早報·藝術評論》7月20日刊出傅山??瞪降臅í毑接诿髑逯H,而同時又是一位武學大師,到底傅山武學的廬山真面目如何?雖研究起來并非易事,但正如傅山在其《霜紅龕集·雜記》中所說,“人者,天之便也。勤而引之,天不深也。寫字一道,即具是倪。積月累歲自知之?!币簿褪钦f,人們通過勤學苦練的書法修為是能夠把握細微的天道的。那我想通過對傅山書法的研究來理解同樣能“具是倪”近天道的傅山武學,應該不會太偏離傅山武學的真面目。
(一)
傅山出生在一個累世仕宦的詩禮之家,其祖父傅霖嗜好《漢書》,其父傅之謨在家鄉(xiāng)開館授徒,這些對傅山的人格形成和書法奠基影響深遠。傅山對“二王”貼學的熟稔,除了受帖學傳統(tǒng)影響外,與傅山追念父祖輩教導鈐記先祖有重要關系。傅山祖父傅霖是明嘉靖壬戌科(1562年)進士,官至山東遼海兵備道,因戰(zhàn)功載入《明嘉靖實錄》。兵備道,是明朝在各省重要地方設置的負責鈐制武臣訓督將士的道員,全稱整飭兵備道。巧的是,幾乎在同一個時期名震寰宇的抗倭名將戚繼光于隆慶二年(1568年)受命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zhèn)練兵事后任薊鎮(zhèn)總兵官。此時的傅霖所任職的山東遼海兵備道正是管轄戚繼光的家鄉(xiāng)登州、萊州等地。薊州和登州也是拱衛(wèi)京師防范遼東一陸路一海上的兩個門戶,而且距離不是太遠。好奇的是這位“漁獵六藝百家”具有雄心壯志的傅參議是否與那位“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戚將軍有過交集?這個我們不得而知,還需要對相關史料做進一步的發(fā)掘整理。但可以想見的是,指揮訓督三軍將士的傅霖絕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而應是一位文才武功樣樣精熟的武官形象。而且傅霖所精熟的武藝絕不是圖示人前的花套武藝而應該是軍旅搏殺實實在在的軍事武藝無疑。由此,我們可以斷定傅山武學的重要源頭應是其祖父傅霖所傳授的明朝軍旅武藝。傅山31歲于崇禎九年(1636年)入由袁繼咸修復的三立書院,這是一個注重實功以培養(yǎng)有識之士以圖為風雨飄搖的明王朝積蓄有生力量的書院。講論兵學是必修而且是十分緊迫急需的學問。這一點,從傅山在三立書院的同窗好友后來的行跡也可以看得出。清順治六年參加抗清起義戰(zhàn)死于晉祠堡的薛宗周、王如金,從事反清復明活動的白孕彩等,個個都是身懷絕技的武藝高手。如同,傅山對有著家學傳承印記的帖學的推崇一樣,傅山在武學方面應該一生都尊崇著祖輩傳承的實用武藝和書院研習的軍事武藝。
(二)
傅山應該說從篆隸中找到了書法的根本,真得篆隸之意,便是天下人人皆佛的開悟覺醒。這種對書法的本質(zhì)上的覺悟,在武學方面就是對武藝這種肢體運動的本質(zhì)覺悟。對武藝源起的認識上。一般武家都說“先有拳后又兵器”,這一點在技術掌握的程序上或許是普遍規(guī)律,但本人認為“先有兵器后有拳”,因為即便人類在遠古洪荒狩獵采摘時代,也是首先借助外物使用工具而不會是赤手空拳以求生存,而這種手持兵器與野獸相搏和在戰(zhàn)場上手持利器與人搏殺的技術就是武藝的源頭。但歷史上的很多重文輕武甚至禁武的禁令大大增加了武藝傳承的難度。就如同傅山生活的那個明清鼎革改朝換代的時期,同時,大批以反清復明為志向的明遺民在傳承戰(zhàn)陣格殺技術方面存在巨大的風險。而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或者說如何理解在中國武術史中反而說明清是中國武術拳種流派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時期?我在白謙慎先生《傅山的交往和應酬——藝術社會史的一項個案研究》一書中,讀到傅山與有著及其密切關系的同窗戴廷栻的交往,小傅山11歲的戴廷栻是清初北方最重要的藝術收藏家之一也是對傅山經(jīng)濟上幫助最大的人。而傅山以為戴廷栻作書畫、刻印章、為他的家人看病來回報。當然也應該包括教戴家子弟武藝。巧的是,我國著名內(nèi)家拳形意拳創(chuàng)始人河北李洛能的師父就是山西祁縣戴文熊(戴二閭),戴文熊的父親是戴隆邦,而一代心意拳大師戴隆邦就是戴廷栻的后輩。那傅山傳授的武藝應該在戴氏家族里有著一定的研習。心意拳是由大槍“脫槍為拳”而來,按照心意拳的傳承,此拳可追溯到岳飛,后由山西人姬龍峰由終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譜而流傳下來。傳到戴氏父子之后,據(jù)說,此拳經(jīng)過父子兩代融合家學武藝的創(chuàng)新改進才發(fā)展成后來的形意拳。就我現(xiàn)在掌握的資料看,有記載傅山之子傅眉“能騎射,擅長搶”。傅眉的槍法是否得自傅山傳授,我們沒有查到相關資料,但可以基本推斷傅眉的武藝得到父親的傳授。當然,傅山給兒子傅眉找了位武術師父曹國裔,這位曹國裔是明末劉鎮(zhèn)帥的部將,后剃度為僧,法號續(xù)宗。那么在把陣戰(zhàn)的大槍轉化為空手的拳法方面,傅山和傅眉父子可能有著巨大的貢獻。這種把武藝源起的兵器搏殺之法轉化成可以空手操練的拳法,空手格斗可搏斗擊敵,事如突然操起兵器亦可熟悉運用,而這種化兵器之法于拳于掌的辦法,就是明清之際明遺民武藝家們的一個不得已的創(chuàng)造,所以才有拳種流派的繁榮之說。如果沒有傅山這樣能看透書法根本的明達智慧之人,我們很難想象一群粗野陋鄙之人會有如此成就。
滿清入關后,傅山棄青衣為黃冠拜道家龍門派還陽真人郭靜中為師。傅山極有可能把道家內(nèi)丹養(yǎng)生功法傳給了戴廷栻家族的晚輩后學,至今為止,戴氏心意拳依然非常強調(diào)丹田的修煉,養(yǎng)生功法對戴隆邦戴文熊父子創(chuàng)編心意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
傅山晚年書風以“二王”為依托更加揮灑淋漓,達到變化萬端的化境,調(diào)和碑學的陽剛之美及帖學的柔美日,開創(chuàng)了一代新的強烈的書風書體形式。1984年全國武術挖掘整理中山西靈石縣發(fā)現(xiàn)古藏手抄本《傅拳圖》,有專家甚至稱傅山所傳拳法(也叫傅山子午太極拳)是太極拳源頭。理由是傅山要早于王宗岳(1726年-1796年)目前公認的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陳王廷(歿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至少半個世紀。那問題是《傅拳圖》和目前流傳的太極拳在動作上是否相似?這種拳路演練起來是剛猛的路子還是柔緩的路子?近期我仔細研究了一下《傅拳圖》,一個驚奇的發(fā)現(xiàn)是這57張圖居然和我曾祖?zhèn)飨碌难嗲嗳ㄊ阶藙莼疽恢?,連起勢收勢的動作都一樣。那到底燕青拳和《傅拳圖》有著怎樣的血脈關系?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但可以明確的是我家傳燕青拳在演練時雖不像形意拳八極拳那么剛猛暴烈但也絕不像現(xiàn)今太極拳那種緩慢柔和,而是走剛柔相濟快慢相兼的路子。而且成拳于清中早期的燕青拳有著明確的反清復明指向。就《傅拳圖》的動作畫像和當今流行的任何一種太極拳都找不到多少相似的地方,特別是與現(xiàn)今太極拳源頭的陳式太極拳有較大出入。至于演練風格怎樣?我想,通過傅山晚年融合碑學的陽剛于帖學的柔美達到變幻無端的化境,可以感受到,如果按照《傅拳圖》演練的風格不應該是如同某些武術專家所指定的那般柔慢和緩,而應該是陽剛與松快并存勁力與圓轉同在的風格。
傅山的草書有一幅《壽王錫予四十韻》十二條屏,這幅作品以草書為主,間有似王鐸、米芾之、顏真卿之行書,又有篆隸之筋骨。斂束處呈回旋太極之勢,筋骨相抱,圓融一體。由此幅書法作品,對參悟《傅拳圖》將有很大的啟發(fā)作用。
傅山的書法受到顏真卿的極大影響,終其一生,他對于這位唐代書法大師的熱愛從未減退。如同傅山一生敬重臨摹顏真卿的字一般,傅山對劍的喜愛寄托著一個晚明遺民不屈倔強的生命精神。
傅山的書法藝術看傅山武學,這些只是筆者的淺得,畢竟,由傅山書法感悟傅山思想進而感知傅山武學,其實還需要依靠大量的史料和傅山的學問思想醫(yī)學畫作等多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同時還要更多地參看同時代的大學者大書畫家等晚明遺民進行對比研究。如此方能逐漸得見“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