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凱奇|4分33秒顛覆音樂史的行為藝術(shù)
2018-01-21 19:33:28
來源:藝術(shù)云圖
作曲家約翰·凱奇請鋼琴家上臺在鋼琴前坐下。觀眾們坐在燈光下安靜地等著。1分鐘,沒有動靜,2分鐘沒有動靜,3分鐘,人們開始騷動,左顧右盼,想知道到底怎么了,到了4分33秒,鋼琴家站起來謝幕:“謝謝各位,剛才我已成功演奏了《4分33秒》。”
《4分33秒》(首演于1952年),這便是約翰·凱奇一生中最為石破天驚同時也是最著名的音樂作品。該作品為任何種類的樂器以及任何數(shù)量的演奏員而作,共三個樂章,總長度4分33秒,樂譜上沒有任何音符,唯一標明的要求就是“Tacet”(沉默)。作品的含義是請觀眾認真聆聽當(dāng)時的寂靜,體會在寂靜之中由偶然所帶來的一切聲音。這也代表了凱奇一個重要的音樂哲學(xué)觀點:音樂的最基本元素不是演奏,而是聆聽。
《4分33秒》曾多次演出,紀錄片記錄了凱奇親自指揮的的一次靜寂無聲的演出:他走上指揮臺,拿起指揮棒,然后像木頭一樣靜止地停在那里,整個音樂廳的人都有點莫名其妙。過了一會,他裝模作樣地把樂譜翻過一頁,還掏出手帕擦了擦汗水,惹來人們的會心微笑,最后,4’33過去,全場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經(jīng)久不息;約翰·凱奇紳士般地致意。有點好笑,好像發(fā)生了什么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實驗,先鋒,像變戲法的魔術(shù)一樣俘獲了在場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