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18年初,盧萍(左)、丈夫李鴻波和一雙兒女在拍攝全家福。 |
圖為追格大媽身著鮮艷的服飾,在鄉(xiāng)政府近日舉辦的慶祝改革開放40年活動上歡快地跳起藏族弦子舞。 |
40年來,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百姓生活極大改善,每一座城市、每一處鄉(xiāng)村、每一個家庭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二孩
一家四口樂融融
■ 盧 萍 北京 國企員工
這些年,我家緊跟著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轉。2011年兒子5歲時,我意外懷孕了,萬般不舍地去做了流產手術。誰成想接下來幾年,兒子時不時念叨想要一個弟弟。
2015年下半年,各地二孩政策陸續(xù)出臺,我和老公很猶豫,年齡大了、精力差了,生容易、養(yǎng)不易啊,也就不了了之了。直到2016年元旦,兒子10歲生日,他要的生日禮物居然是“一個小寶,最好是弟弟,妹妹也行”。就這樣,我開始了幸福的二胎孕期。
懷孕后,兒子興沖沖地每個月給我拍照,還勸同學、寫作文,說有個小寶好。公公婆婆也很高興,說:“我們這身體,給小的帶到幼兒園沒問題。”我都想好了生日,老大是1月1號的,老二就2月2號吧,比預產期早幾天剖出來。然而,甜蜜的美夢在一個周五醒了:那天我陪兒子游泳,勞累過度,提前破水,孩子31周早產了。
小女兒生出來只有1300克,而且心臟房間隔卵圓孔缺損,直接進ICU住了40天。我因為胎盤殘留、又做了清宮手術,加之不能親自哺乳,吸奶漲奶堵奶通乳,痛苦不堪。那段時間,我產后抑郁了,甚至有輕生的念頭。又和公公婆婆起了幾次爭執(zhí),他們回老家了,我們匆忙地找了保姆,全家都要照顧早產的小女兒。家里負面的氣氛直接影響到了兒子,他開始逆反,也不那么喜歡小寶了。
我很快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開始看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書籍,還去做了兩次心理咨詢。小女兒的身體狀況逐漸好轉,整天追著哥哥;兒子雖然初一開始住校,但在家時也會照顧妹妹。一年半之后,家里終于恢復了溫馨平和。
人人都說一兒一女好,只有我自己知道這“好”字寫得多么不容易。但我并不后悔,反而感謝這段經歷,它讓我成長,讓我不懼將來的風風雨雨。我也相信這種樂觀、堅強也會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丁克
“無后為大”過時了
■ 魯翊嵐 四川成都 公司職員
“無后為大”這一觀點早已植根于國人的基因血脈中。畢竟,子孫滿堂、天倫之樂是最令人向往的家庭生活狀態(tài)。但不同的個人生活選擇越來越得到社會的尊重。
工作兩年后,我和相戀5年的男友步入了婚姻殿堂。
婚前,我倆很享受戀愛的過程,也一起設想過未來的生活方向與細節(jié)。我倆工作穩(wěn)定,身體健康,都屬于文藝小資,喜歡看書、旅行、種花、養(yǎng)小寵物。我倆都像野馬一樣,喜歡自由奔騰,不喜歡被任何人和事所羈絆,都非常希望將來能繼續(xù)保持熱戀的溫度和新鮮感。雖然也喜歡小娃娃,但覺得自己都還是稚氣未脫的孩子,理應是對方心里至尊無上、獨一無二的寶,不愿意中途多一個“小情人”來分享兩人世界。
我是家中獨生女,老公還有個雙胞胎姐姐。大姑子嫁人了,先生了一個男孩,二胎政策放開后又添了一個千金。起初我們兩家的父母,對我倆婚后多年不生養(yǎng)孩子,多少有些微詞,但出于對我倆忙碌的高強度工作,大城市生活壓力、生活成本質量的考慮與理解,加上對身體健康狀況的考慮,倒也還沒多說什么。好在雙方父母有文化又開明,我和老公恩愛有加,對他們也孝順,有時也有意無意旁敲側擊做他們思想工作。漸漸地,他們也不再在要孩子這件事上給我們施壓了。
這些年,我和老公把主要精力放在努力工作和享受生活上,相互照顧,彼此珍惜,利用一切機會制造婚姻生活的新鮮感。周末,我倆要么駕車到近郊,盡情地在大自然懷抱中享受慢生活;要么一起健身打卡;要么一起去福利院做義工,獻愛心;要么去私房點心面包店DIY做甜點;要么一起包場看電影后,在屏幕上打出向對方示愛的字幕,給對方一個驚喜……
其實,在我們的同齡人朋友中,依舊有一部分人不太理解我們,好在大多數人尊重我們的選擇,尊重我們的幸福觀。老公的姐姐曾開玩笑說,如果將來哪天我倆感覺寂寞了,她就把兒子、女兒讓我倆任意挑一個回去養(yǎng)。閨蜜們也多次問我,將來老了怎么辦?我笑著說,可以自己養(yǎng)老,也可以進養(yǎng)老院,只求彼此珍愛對方,相互照顧,活得自在瀟灑,一起慢慢變老,一輩子當對方手心里的寶。
黃自宏整理
脫貧
請求退出貧困戶
■ 追 格 云南德欽 江坡村吉里小組村民
我今年53歲,是扶貧建檔立卡戶。我現在請求退出貧困戶。為什么申請退出貧困戶呢?是因為我家現在已經達到了脫貧摘帽的標準。兒子參加工作,家里也有了穩(wěn)定的收入,所以請政府去幫助比我更需要幫助的人吧。
說幾件不堪回首的往事,那一連串的災禍導致我家一貧如洗。1999年9月27日,丈夫因病在縣醫(yī)院里不幸離世。2003年,房子失火燒沒了。2007年7月7日,我媽因病去世。2009年8月16日,年輕的弟弟不幸車禍而亡 ,兩年后,我的大兒子也因摩托車車禍而亡。10年時間,在我生命里最重要的4位親人從我的世界里消失了。一連串的打擊讓我生不如死,甚至也想一死了之,一了百了。接二連三的災禍讓家里沒有了勞力,沒有了任何經濟收入,我自己也體弱多病,一下子成了貧困戶。在我彷徨的時候,小兒子考上了大學,生活似乎為我重新打開了希望的大門,但是兒子的學費也成了問題。
在我生命最灰暗的時候,黨和政府以及許許多多的好人給予我無私的幫助,讓我一次次熬過了艱難的歲月。每一筆賬我都記得清清楚楚:2000年,國家給我一次性9000元安葬費,2001年—2012年每年給我600元的遺屬費,2013年給我1225元,2014年給了1258元,2015年1630元,2016年1680元,2017年追加到4100元。我還記得在我長子車禍時,江坡團組織負責人斯永強帶領團員幫我收包谷,九濃團組織給我送來一拖拉機柴火,敦古小組送給我半車柴火,吉里黨小組幫我從山上拉來有機肥……這一切我從未忘記過。
現在我的日子好過了,兒子畢業(yè)后考進了事業(yè)單位,在獸醫(yī)站上班,每個月都有了固定收入。我在家也努力干活,葡萄、核桃等經濟作物每年也有了上萬元的收入,加上養(yǎng)牛、羊、豬、雞,都能賣不少錢,家里確實沒有什么困難了。
我懇請政府批準我退出貧困戶行列。另外,我已經買了一臺液晶電視機,幾年前村委會送我的電視我想退回去,給更需要幫助的貧困戶。
江 初整理
衣食住行
以前想都不敢想
■ 陳希國 吉林長春 退休干部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總量不斷擴大,老百姓收入不斷提高,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我就是其中的參與者和受益者,也是幸福生活的見證者和享受者。
家庭生活無外乎衣、食、住、行,而這些方面與改革開放以前比較真是變化巨大。
先說衣。改革開放前,沒有其他選擇。我家孩子多,衣服樣式沒啥可挑,老大穿完給老二,老二穿完給老三,一直穿壞為止?,F在則不同了,不僅講顏色,而且講款式,更講質地和牌子。現在4個孩子都大了,生活好了,每人一身貂皮大衣,平均近萬元。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孩子們有了,不忘父母。所以我和老伴也都混上皮毛一體的貂皮衣服了。
再說食。以前只能講糊口、講溫飽。現在不同了,已經講反季、講新鮮、講營養(yǎng)、講健康了。冬天常常吃到新鮮蔬菜,不到年節(jié)也可以吃到各種肉類。真是想吃啥就能吃到啥,想買啥就能買到啥。我和老伴都有高血壓,不咋吃肉。可是冰箱里還是儲存不少牛羊豬雞鴨肉,一旦饞了,老伴就做一頓,把子女都叫回來會餐。為增加更多的營養(yǎng),老伴還時常買些龍蝦、螃蟹啥的供大家享用。
再就是住。改革開放前住的是農村破破亂亂的土坯茅草房,夏天漏雨冬天涼。改革開放沒多久搬到縣城,先是住兩室一廳的樓房,后住三室一廳,現在又住進花園式小區(qū)12層的電梯樓,室內裝修比較豪華,家具一應俱全,應有盡有。子女也各有其所。
還有就是行。過去,不管去多遠的地方,就是靠兩條腿走,頂好也就是自行車。現在不同了,4個子女都成家立業(yè),每家都有一臺私家車,而且都是比較好的車。有個大事小情,一個電話,車就到家,方便極了。
這些變化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幸福,我很滿足,更慶幸在有生之年趕上了好時代。
民企+公益
公益路上十五年
■ 王德江 黑龍江哈爾濱 青年新媒體促進會會長
最早接觸到公益活動是在2003年,自駕車到西藏珠峰。一個老哥跟我說,買點兒鉛筆吧,放在車里,進藏后沿途會有很多村莊里的孩子會需要的。于是,這一路進藏的旅途讓我感受到了無數雙小手伸向我的時刻,還有那一雙雙炙熱的小眼神看著我的幸福時光……
從為大學生捐助假期返鄉(xiāng)車票,到給環(huán)衛(wèi)工人準備水杯,從幫助大頭娃娃,到助教特殊教育學校,從愛心衣櫥的一名志愿者成為長為愛心衣櫥公益基金的管委會委員,行走在公益路上的15年里,沒有一絲的遺憾和后悔!
經常有人問我,你是一個企業(yè)家,為什么要拿出來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公益事業(yè)?你不怕對企業(yè)有影響嗎?我說:是的,公益活動對我的企業(yè)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是積極正面的影響,讓我們的每一個員工都有種責任感和使命感,讓企業(yè)的凝聚力更強,讓團隊更優(yōu)秀,讓我們的合作伙伴更有信心與我們一起合作!
我把一件事情堅持做15年,更在其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快樂,收獲了友誼,提升了自己,帶動了身邊的朋友們和家人,讓更多的人了解公益,參與其中,享受著公益事業(yè)帶給我們的溫暖和感動。
公益做久了,你會發(fā)現,無謂的應酬少了,學會了科學地管理時間;攀比少了,不會再為別人的閑言碎語煩惱和糾結;浪費少了,不在乎所謂的名車名表維系的面子工程;更珍惜朋友的友誼和家人的陪伴,更用心地去感受生活中細小的快樂……
特蕾莎修女曾經說過: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哪怕一點點小事都能改變一個人,影響一個人,幫助一個人!我愿意將公益一直堅持下去,直到永遠!
鄰里關系
不能老死不相往來
■ 孫女士 遼寧大連 三甲醫(yī)院 行管工作者
因為我工作的單位離家遠,每天一大早匆匆下樓上班。“咔、咔、咔”高調且急促的高跟鞋聲是我的標配,或許也是我留給鄰居們最深刻的印象。當然,我也有不愿意和鄰居打照面,躲避他們的原因是——
15年前,我和鄰居們腳前腳后搬入這個書香氣濃厚的小區(qū)。由于丈夫在外地一家公司上班,偶爾回家,女兒忙于上學,這么多年來,我家的煙火味不濃,和鄰居基本沒話。有時候我上下班走在小區(qū),想和鄰居遛狗的大哥打聲招呼,人家遠遠地冷冷地看著我,我又張不開嘴。
3年前,因我堅決反對上大學的女兒和矮她半頭的男孩子談戀愛,一氣之下,早上上班時把女兒反鎖在家里。到了中午,孩子在電話里和我大鬧。怕孩子萬一有個三長兩短的,但從單位回家得近一個小時,我不得已只能想辦法給她開門。找誰幫忙呢?
我和鄰居同樓道生活十幾年了,悲的是,手上一個鄰居的電話號也沒有,急得都快哭了,這時我才覺得和鄰居相互走動、留個聯系方式有多重要。最后,還是同事給我出了個主意,讓我試著給物業(yè)公司打電話。你別說,物業(yè)還真把我家同門洞一樓鄰居大哥的手機號給了我。接通電話后,大哥爽快地幫我解決了這一難題。
和鄰居相處不好,也不能全怪我一個人,我丈夫也有“貢獻”。一次,他拿起有污水的墊子就從3樓的陽臺往下抖落,結果污水灑落在一樓花園里的阿姨身上。阿姨說他幾句,他還不服,引發(fā)其他鄰居對他的“同仇敵愾”。還是我,一頓道歉總算平息了事態(tài)。
丈夫不常在家,我也懶得做飯,叫外賣是常事。下樓捎帶垃圾時,我穿得時尚靚麗,為避免把湯水滴流在身上,拎垃圾時離身體遠遠地,湯湯水水不免會滴灑在樓道里。我的這一“習慣”可能也惹得鄰居反感。
讓我惱的是,同樓道10多戶人家,除我和兩家租房戶外,其余鄰居聯系都挺緊密的。房前屋后,不能老死不相往來。看來,我真得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盡快改善自己的鄰里關系了。
鮑文鋒整理
(責編:岳弘彬、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