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文化悠久歷史,中國陶瓷文化的發(fā)展歷史也源遠流長。在中國歷史上各時期朝代的陶瓷器皿,都有其代表作品沿襲至今,為現(xiàn)代人們從日常生活、茶酒文化、文人世界、喪葬文化、宗教文化、中外交流等多個角度進行頗析解讀,讓人們在了解中國陶瓷歷史發(fā)展脈絡的同時,感受陶瓷與人們?nèi)粘I畹拿芮?/span>關聯(lián)。
青花瓷器幽靚素雅,清新明快,在潔白光潤的瓷面上,透出青色的國畫般的藝術形象,深受人們的喜愛,是我國最具民族特色、最普及的瓷器之一,在世界上享有極高聲譽。
青花瓷是指用鈷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后施透明釉,經(jīng)1300C左右高溫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鈷料經(jīng)高溫燒成后,呈現(xiàn)出藍色,習慣上稱其為“青花”。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青花瓷出現(xiàn)于唐代,元代晚期漸趨成熟,隨后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發(fā)展,明清時期成為我國瓷器生產(chǎn)的一大主流。
陶器與瓷器的主要區(qū)別:胎土不同,陶器的原料是粘土,粘土隨處可得,不受地理條件的限制。瓷器胎料以瓷石為主,含有高嶺土、長石、石英等礦物; 燒成溫度不同,陶器燒制的溫度此較低,一般在800℃左右;瓷器燒制溫度較高,一般在1200-1300℃C左右。施釉情況不同,陶器一般不施釉,有施釉的屬于低溫釉;瓷器表面施釉,高溫下在瓷器表層形成玻質(zhì)釉。物理性能不同,陶器吸水率較高,瓷器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陶器胎體較粗疏,叩之鏗鏘悶澀;器胎體堅硬致密,叩之清脆悅耳。
明清瓷器品種:釉里紅,在高溫還原氣象下一次燒成,在甕胎上用銅料繪彩。青花,在素胎上用鈷料著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度左右的高溫一次燒成。青花下水不褪色,用手撫之光滑平整蜜高溫燒成的瓷器品種。
釉下彩,在成型的素胎體上用色料繪畫,上釉后入窖高溫燒成的瓷器品種。五彩取代了青花五彩無彩瓷,明釉上藍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多彩相結(jié)合,稱青花五彩,明宣德已有五彩。嘉清,萬歷時期的官窯以釉下青花作為一種彩色與釉上彩繪后,再入窯爐烤燒。
釉上彩,明清主要瓷器品種以低溫燒成,是一種極其名貴的宮廷御用,是先在景德鎮(zhèn)用高溫燒成白瓷。
琺瑯彩,是一種極其名貴的宮廷御用瓷器。其制造過程繁瑣,先在景德鎮(zhèn)用高溫燒成白瓷,然后送至北京清宮內(nèi)的內(nèi)務府造辦處以琺瑯施彩,在彩爐中以低溫燒成。
素三彩,以黃,綠,紫三色釉為主,在澀胎上以彩釉填繪早已刻畫好的紋樣,再經(jīng)低溫處理燒成。
粉彩,經(jīng)康熙末期出的釉上彩新品種,其特點是在施彩前先用玻璃白打底,施彩后用筆將顏料洗開,使之呈現(xiàn)濃淡明暗之感,經(jīng)720度—750度低溫燒成,粉彩的工藝技術在雍正年間成就最高。
釉上彩,在已燒成的瓷器釉面上,用彩色繪料進行繪畫裝飾。因彩在釉上,用手撫之,呈現(xiàn)凹凸其器品原貌特有質(zhì)感,品種需要兩次燒成,在窯內(nèi)燒成瓷在己燒成瓷器的釉面上彩繪,后入窯爐溫需達到750—990度。
何為文物?文物是指在人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在文化發(fā)展史上有價值的東西!陶韻瓷魂中國大雅之器皿,是我國的文化遺產(chǎn)中,重要歷史組成之部分。中國陶瓷文化歷史悠久,從夏商周秦漢,再到唐宋元明清,其每一個時代的個性與風采,無不深深烙印在當時燒制的一件件陶瓷作品之中。陶瓷與中華文明共存,不論是日常的飲食起居,還是高雅的畫堂清齋;不論是神秘的帝王珍賞,還是莊嚴的禮佛敬天,肅穆的慎終追遠,中國陶瓷就像一部無字而不朽的史書,承載著數(shù)千年華夏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蘊。
(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