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晚彩(國畫) 106×49厘米 1940年 鄭午昌 中華藝術宮藏
鄭午昌(1894-1952),名昶,號弱龕、絲鬢散人,齋名鹿胎仙館,浙江嵊縣人。擅畫山水,兼畫花卉人物,不拘一格,能熔詩、書、畫于一爐。曾任中華書局美術部主任,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及新華藝術??茖W校教授等。
鄭午昌的繪畫實踐與他對傳統(tǒng)國畫的堅定信念緊密相連。他說:“師古法而立我法,才不為古人所囿?!庇肿灾朴≌隆爱嫴蛔屓藨形摇?。在學習古代各家之長后,“以己意軒輊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畫柳長條細葉,婀娜多姿,先行干后出枝,柳絲從最上端畫起,由上而下、密密層層,前后左右、各盡其態(tài),凡春夏秋冬、風晴雨雪,無不傳神,當時的人們以“鄭楊柳”稱呼他。花卉師法白陽、新羅,并吸收西洋畫法,淡墨淺色,風格清新。所寫墨竹、白菜、蘆葦,筆墨淋漓,生動有致,同時又有“鄭白菜”之稱。人物兼有陳老蓮的古拙和任伯年的趣味,形象頗為生動。而成就最高的是山水畫。鄭午昌堪稱設色高手,其山水多以淺絳為主,善用墨青、墨赭表現(xiàn)渾厚蒼茫的景象,而且敢于采用一些不常見的色彩。這些特點都能在其創(chuàng)作于1940年的《江城晚彩》里得窺一二。
以色代墨
畫面中的山峰頭上以青綠施之,山體以赭石染開。秋林雜有紫、朱、墨諸色,漫點而成,使整幅畫面顯現(xiàn)出豐富的色彩,明朗潤澤。鄭午昌常在一幅畫繪就后,以色代墨,再作修整。明代吳門畫派常用這種以色代墨的方法,而鄭午昌不僅用色來彌補畫中之不足,更進一步用色來點苔,使畫面展現(xiàn)出一派蒼茫之象。
山勢連貫近、中、遠三景
此畫主景偏于左側,以崢嶸的山勢連貫畫面近、中、遠三景,用皴擦配以赭石、花青、三青,賦予畫面渾厚明亮的氣息。畫中群山環(huán)繞,圍出一片水色,二人泛舟湖上,此為中景。左側近景中有一道瀑布穿行山間,其后山巖繁密多姿。近景幾株樹木錯落有致,樹根盤旋糾結于山石上,數(shù)棵一組,點葉和夾葉相鄰相隔。山頂?shù)\頭墨色濃淡相交,干濕相宜,繪出繁茂厚重之感。遠景以宮殿建筑作為陪襯,隱于云層之后。主山體從左至右直聳天碧,瀑布流曳,穿于山林之間,從上至下流入近景湖中。樹石與山脈對應蜿蜒而下的瀑布和云氣,形成兩股虛實相映、交相作用的視覺力量。
山體皴法
整幅畫構圖完整、豐富而飽滿,樹木寫實又不古板。山體皴法既未照搬“新安派”多用枯筆焦墨皴擦的風格,也沒有沿襲“野逸派”濃墨淡墨交替應用的筆法,而是二者之間巧取其法,筆墨堆疊層出,山石勾勒皴染,變化多樣,墨色適宜,虛實有序,氣韻生動,渾然一體。
鄭午昌曾任上海中華書局美術部主任,從1922年起費時5年編著出版了35萬字的《中國畫學全史》,開中國畫通史之先河。蔡元培先生贊該書為“中國有畫學以來集大成之巨著”。此外還有《石濤畫語錄釋義》《中國壁畫歷史研究》《畫余百絕》《中國美術史》等論著,均是具備一定學術價值的傳世之作。他先后參加了“巽社”“寒友之社”“甲午同庚千齡會”“蜜蜂畫社”“中國畫會”等社團活動。作為當時上海畫壇的杰出領袖,鄭午昌在一系列繪畫活動和學術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為海上畫派的發(fā)展以及中國畫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作出了貢獻。
(責編:魯婧、赫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