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嘉德2016年秋季拍賣會中,家具工藝品部將重點推出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收錄的壓軸家具——明代鐵力翹頭長供桌。此件家具桌面長度非凡,制作精心,王世襄生前曾專門撰文《記明鐵力翹頭“大案”》說明這件重器。
明鐵力翹頭長供桌側(cè)視圖
明代鐵力翹頭長供桌尺寸為長3.68米,寬0.5米,高0.91米,獨板厚面。桌面長度是其第一特色;四足的精心制作,堪稱又一特色;第三大特點則是兩塊長牙條的造型及雕刻均不相同:雕“壽”字一邊為正面,雕垂云一邊為背面,這種兩面制作不同的實例,極難見到。
說起這件重器的由來,還多虧藏家張德祥。王世襄在《記明鐵力翹頭“大案”》中稱:“去秋張君德祥來訪,出示鐵力長供桌巨幀照片,氣勢雄偉,訝為重器,藏者為廣州周堅先生。惟未見實物,翹頭、牙條、四足是否有修配,足底有無朽蝕補接,均不可知。適德祥又有廣州之行,煩其詳細審視,俾知究竟。返京后告我再次觀察,確均完好無損?!睆埖孪閷Υ蟀赶矏壑翗O,曾激情賦詩:壯哉南天鐵力材,獨板厚面流云回。赭色四肩作云慕,如弓鐵足千鈞載。云端馳龍爭仙草,神飛體躍蘊藝來。明韻雖醇似更古,疑是魯班親手裁。而后來案銘的任務(wù)還是落在了王世襄肩上,為了這則案銘,王世襄寫寫畫畫,周堅留下了當(dāng)時的手稿。
周堅與王世襄合影,周堅齋號命名為“丹山居”,所藏甚豐
王世襄在《記明鐵力翹頭“大案”》一文中曾列出此供桌的與眾不同之處:
(一)據(jù)此器之超常長度,莊嚴厚重,定在廳堂正中靠兩后金柱之間的屏門陳置;如無屏門則靠后墻陳置。屏門或后墻懸道釋畫像;桌上供祖宗神龕。故其功能極似大案。惟其四足位在面板四角,按家具分類,此器實為“桌”而非“案”。
倘溯家具淵源,矮形之案,不論寬窄、長短,在席地而坐時期,始終大量存在。其足或四,或多于四,多者往往彎曲,下有橫跗,考古學(xué)家稱之為“曲柵橫跗式案”。上述各式案足大都不在案面四角而是縮進安裝。目的在減小案面下跨度,增強案面承重功能。唐宋以還,起居改用高座,“桌”乃流行,命名取卓然高立之意,其四足多在器之四角。
明清家具,一直沿襲古制,至今工匠仍據(jù)四足所在位置之不同分別名之曰“桌”與“案”。凡足在四角者曰“桌”;四足縮進安裝,面板探出足外者曰“案”。案之結(jié)構(gòu)用“夾頭榫”者最常見,其次用“插肩榫”。二者均在腿足上端開口,嵌裝牙條、牙頭,與案面榫卯聯(lián)結(jié),使上下及四周連成一體,實為長條形家具最合理的結(jié)構(gòu)。案之長大者,更罕有不用四足縮進安裝結(jié)構(gòu)者。獨訝此器如此超長,競用足在四角之桌形結(jié)體,突破常規(guī),出人意想,誠屬此器之顯著特點。
(二)正因此器超長又未采用四足縮進之案形結(jié)體,故不得不用非常粗壯之腿足來支承面板。從三彎腿上端之碩大及上下弧度之圓婉自如來看,非用直徑逾尺之大料鎪挖不能達到既負重又美觀之效果。此器四足之精心制作堪稱又一特點。
明鐵力翹頭長供桌正面的“壽”字紋
(三)此器兩塊長牙條之造型及雕刻均不相同。其一牙條之下邊緣平直,正中雕“壽”字圖案,左右各雕草龍兩尾。另一牙條下邊緣鎪出壺門式弧線,正中為壺門式頂尖,中雕垂云,左右各雕草龍一尾。兩塊牙條之不同,造器者不啻在設(shè)計時已告人此案前后有別,一邊為正面,一邊為背面。毫無疑義,雕“壽”字一邊為正面,雕垂云一邊為背面。在廳堂陳置時,自然“壽”字一邊面南置放。過目之大案(包括條桌)不計其數(shù),極難見到有兩面制作不同的實例。
《研究》最后述及:“廣州舊家具商多年前得此供桌于合浦地區(qū),原出祠堂或廟宇已不詳。因有‘壽’字,出自祠堂的可能性較大。制地為嶺南當(dāng)無誤??少F在年代久遠,造型特殊,用料長大,氣勢不凡,自然是一件值得保護、研究的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