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爾尼卡》
前幾天,吐槽帝梁克剛對京城某民營美術館主辦的“畢加索·走進中國”展覽進行了一次入木三分的大揭底和大曝光,引來眾多業(yè)內人士的圍觀和轉載。
其實,這種虛張聲勢、名不符實的商業(yè)大師特展去年在上海已經上演過N多次。只不過,與帝都一慣的作派——好排場、講氣勢、追求明星效應相比,魔都要相對低調。因此,對待差不多同樣性質的展覽,由于宣傳誘導產生的聯想與實際展覽品質之間的落差,帝都肯定超越魔都,這才就迫使吐槽帝不吐不快。這篇捅破皇帝新裝式的文章自然也引來很多有識之士的共鳴。事實上,此次“畢加索·走進中國”展覽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只是眾多藝術展覽亂象中的冰山一角。其背后所深藏的根本性問題是:中國優(yōu)質展覽資源的匱乏。
近年來,一方面由于國家的重視;另一方面,社會物質財富已經積累到了一定階段,因此,美術場館興建的熱潮方興未艾,并有愈演愈烈之勢。投資數千萬甚至十多億元建造一座地方美術館或者民營美術館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業(yè)已成為一種常態(tài)。
據有關媒體報道,眼下,全國正以平均每年100座的速度在興建新的美術館。僅2011年,該數字就達到了驚人的386座——相當于平均每天就有一座新的美術館誕生。去年底,上海公布的統計數字,僅2015年,上海就新增民營美術館6家。截止2015年底,上海共擁有國有美術館15家,民營美術館48家,共計63家。美術館這種高速的發(fā)展與增長,一方面豐富和活躍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設和市民的業(yè)余生活,也推動了一座城市的創(chuàng)新活力。但另一方面,美術館蓬勃發(fā)展的背后,有兩個問題越來越凸顯:一是優(yōu)質展覽資源的匱乏;二是專業(yè)人才的短缺。
隨著一座座造型奇特、體量巨大的美術館建立起來,投資者或者經營管理者才開始考慮,這每年12個月的展覽檔期,拿什么展覽內容去填充?因為,國內美術館的建設模式先蓋房,再想著如何辦展,與西方美術館先有藏品再有場館的理念完全不同。讓很多投資經營者始料不及的是,硬件的投入是有限的,建成之后,美術館的運營和發(fā)展才是真正燒錢的。
美術館是建立學術制高點和長遠文化價值的地方,它們以文化與藝術的高度來影響和輻射社會。因此,美術館舉辦的展覽顯然不同于畫廊,它不是簡單的作品呈現,而是以學術研究為基礎,以獨特性和創(chuàng)造力作為評判依據。展覽就是對藝術作品作出的一種價值判斷,展現出一個專業(yè)學術機構的立場與姿態(tài),進而起到教育和引領的作用。美術館的這種性質,決定了它不是隨隨便便做展覽的地方,它是提供高品質學術性展覽的地方,那么這些高品質的展覽哪里來?
一種是結合自己的藏品,通過專業(yè)人員的系統梳理和深入研究所做的展覽,比如說最近幾年正在興起的文獻展和研究展。另一種是依靠資金實力,向國內或國外同行、基金會引進的特展,比如賈科梅蒂回顧展、埃利亞松的“無相萬象”展。還有一種,就是結合美術館的定位和發(fā)展方向,邀請策展人量身定制的品牌性展覽,比如說雙年展、三年展等等。再有一種,學術主題展,這類展覽具有一定的問題針對性,對當下藝術發(fā)展中存在的一些現象作了學術性思考和總結的展覽。
第一種形式的文獻展和研究展,需要依托豐富的藏品資源,還有專業(yè)團隊的系統梳理和學術研究。符合這兩個條件的美術館,目前全國來講,可以說是鳳毛麟角。而第二種形式的特展,必須依靠強有力的資金保障。眼下,通過政府財政支出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小。而如果依靠民營資本,勢必會考慮投入與產出比。
特展是一種成本投入高、程序復雜、對承辦場館專業(yè)要求特別高的一種展覽,目前全國很多美術館其實并不具備這些硬件或軟件的條件。像上述北京某民營美術館舉辦這種低品質的大師特展,也是出于商業(yè)方面的考慮。高品質就意味著高投入,不想高投入,卻想獲得高回報,只能靠商業(yè)營銷、華而不實的宣傳攻勢、或者名人站臺背書。第三種形式的品牌展,主要是依靠機構本身的學術影響力,以及策展人調動優(yōu)質展覽資源的能力,當然,還有資金實力的保障,包括館長本人的長袖善舞。
第四種形式的學術主題展,策展人必須具有很強的學術敏感性和明確的問題導向,能夠提出具有一定深度的學術命題,并擁有廣泛和優(yōu)質的藝術家資源,能夠調集到具有代表性和說服力的作品。這里涉及到美術館自身具有什么樣的高度,它才能挑選和邀請到什么類型與級別的策展人。當然,這種學術主題展,也必須有相當的資金實力保障。
以上四種優(yōu)質的展覽資源其實是非常有限的,因為它涉及到很多方面:歷史積累、資金實力、專業(yè)團隊、藏品質量、人脈資源、學術視野等等。
最近幾年,文化部每年推出“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和優(yōu)質展覽的全國巡展,比如“歷史的溫度:中央美術學院與中國具象繪畫”大型系列展兩年里總共巡展10站。這些措施無疑對于緩解高品質展覽短缺的問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優(yōu)質展覽資源匱乏的現狀依然沒有根本性改變。
筆者認為,改變優(yōu)質展覽資源匱乏的問題,首先是要轉變新建美術館投資者或者決策者的思想認知。必須認識到,美術館不是以硬件來建立其高度的,而是以軟件來體現其實力和價值的。
其次,對于已經擁有一定數量藏品的美術館,要重視學術梳理和基礎研究,活化“典藏”。同時要逐漸明確本館的收藏定位和方向,開展序列性和系統性的收藏。
再有,一家美術館必須學會整合各種展覽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2015年,蘇州博物館曾經主辦了“十洲高會——吳門畫派之仇英特展”,贏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其實此次“仇英特展”,蘇博本身自己沒有一幅藏品,31件展品全部來自海內外12家文博機構的大力支持。這就說明,依靠品牌優(yōu)勢,一個準確的定位,一個好的創(chuàng)意,也許一件作品,甚至于自己沒有一件藏品,也足以舉辦一個特別精彩的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