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一级免费,国产网址在线,亚洲午夜网站,黄色在线播放网址

地方頻道: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文化
?又逢端午,遙祭一人
2022-05-29 09:07:07   來源:今日湖北

                    

屈原,中華民族的文化高度


劉漢俊


又逢端午,遙祭一人 朗誦:謝東升 趙霞音頻:00:0037:03


圖片



圖片

又逢端午,遙祭屈原。一個人與一個節(jié)日、一種民俗關(guān)系如此之緊密,中國歷史上唯此一人。

屈原,一位讓世代中華兒女年年記起的先祖,一個讓歷代文人仕子朝誦夜吟的巨擘,是我們這個民族燦爛精神篇章中的一個厚重的標題?! ?/span>

拂去歷史的云煙,撣落鏖戰(zhàn)的塵埃,一尊偉岸的獨行者身影從遙遠的兩千多年前漸行漸近。屈原,是中華民族的一根鐵骨?! ?/span>

歷數(shù)古今中華先賢,列在前幾位的,當有屈原。更有人認為,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具有紀念價值的愛國精神締造者,第一個真正具有忠肝義膽、滿腹才情,敢于以身殉國、以身殉道、以身殉志的愛國主義戰(zhàn)士。

《離騷》之后無《離騷》



感謝司馬遷,從浩浩湯湯的歷史長河,從亙古不息的汨羅江中,打撈起這位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文學(xué)家,他在《史記》中用了1200多字讓后世記住了那個不屈的脊梁。

屈原是戰(zhàn)國后期楚國人,籍貫湖北秭歸,生于公元前340年左右,卒于公元前278年。年輕時的屈原擔(dān)任過楚懷王的左徒,伴隨左右,深得器重,參與和執(zhí)掌楚國許多重要軍政外交事務(wù),起草憲令,修正法度,展示了高超非凡的治國理政才干。這一意氣風(fēng)發(fā)、豪情滿懷的時期,確立了他事業(yè)的高度?! ?/span>

屈原人生的另一個高度是他的文學(xué)成就。他創(chuàng)作的《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聳立起中國文學(xué)風(fēng)光雄奇的巔峰?!峨x騷》被公認為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上篇幅最長、最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政治抒情詩;《天問》以奇特的詰問形式、異常神奇豐富的想象力,一連向上蒼提出170多個問題,涉及天文、地理、文學(xué)、哲學(xué)等許多領(lǐng)域,既敬天尊神法道,又借天問道、借古喻今,叩問現(xiàn)實,質(zhì)疑巫術(shù)的盛行,充滿科學(xué)求索精神;在祭歌基礎(chǔ)上提煉而成的《九歌》,結(jié)構(gòu)精巧,斑斕絢麗,美輪美奐,塑造了或優(yōu)美妖嬈或莊重典雅的云中君、湘君、湘夫人諸神形象,成為傳世經(jīng)典之作?!峨x騷》之后沒有《離騷》,《天問》之后《天問》不再,《九歌》之后難尋《九歌》,屈原之后的中國文化人都聚集在這座高山之下,刨挖文學(xué)的泉眼和思想的深井。


鋼筋鐵骨的屈原精神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溯尋中國文化的源頭,都不能不端視屈原的身影,觸摸“屈原精神”的鋼筋鐵骨?! ?/span>

一是國家至上。屈原志存高遠,心系國家,襄理朝政,竭力勤勉。他主張對內(nèi)變法圖強、對外聯(lián)齊抗秦,一度使楚國富足強盛,實力雄厚,威震諸侯。他“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對內(nèi)對外都是一把好手。但他并非總是春風(fēng)得意,他遭遇到了一個強勁的來自外部卻深潛楚宮的政治對手。秦相張儀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謀略家和縱橫家,詭計多端、老謀深算、膽略過人。他一生有兩件最得意的政績,一是幾度破壞楚齊聯(lián)盟,為秦國成就霸業(yè)掃清了前障;二是成功地離間了楚懷王與屈原的關(guān)系,使楚國驅(qū)逐忠良,喪失清醒,丟掉了雄起的基礎(chǔ)和機遇,最終為秦所滅。這兩件事合而為一,那就是張儀打敗了屈原。張儀十分清楚屈原是楚國唯一使他感到威脅的對手,他收買靳尚,設(shè)詭鄭袖,蒙騙楚王,讒害屈原,可謂用心良苦,心機算盡。屈原清醒地認識到楚國真正的敵手是強秦,“橫則秦帝,縱則楚王”,不是楚吃秦,就是為秦所吃。但屈原貴在心系國家,失在忽視了小人的力量。兩人較量的最終結(jié)果是,正不敵邪,屈原慘敗。從一定意義上說,楚秦之戰(zhàn)實質(zhì)上是屈張之爭,屈死而楚滅,張狂而秦勝。盡管如此,屈原至死也沒有放棄對國家的責(zé)任和對使命的擔(dān)當。歷史的篇章總是飛揚著流暢與滯澀的墨跡,正邪不分、忠奸難辨的故事時常發(fā)生,讓人嗟嘆,但車輪總能曲曲折折歪歪扭扭地往前走。中國“大一統(tǒng)”的思想并非始于秦始皇,春秋戰(zhàn)國諸侯之間的征戰(zhàn)其實都是統(tǒng)一戰(zhàn)爭,是諸多帝國夢的灰飛煙滅與推倒重來。屈原的政治見識使他看到了戰(zhàn)爭的性質(zhì),知道戰(zhàn)爭的贏輸決定著國家的存亡,而不僅僅是一城一池的得失,因此他的憂慮遠比一般人要深沉、痛徹得多。國之將亡,已無暇計較個人恩怨了,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他不惜犧牲個人前途直至自己的生命。一切幻滅之后,他拼將生命全部能量的最后一躍,也是以身許國。這種為國盡忠的信念,構(gòu)成屈原精神的主體,漸漸凝成中華民族傳統(tǒng)精神的核心?!?/span>

圖片


二是忠君憂民。屈原身居廟堂而心憂天下,身居荒野卻顧盼廟堂。他對楚懷王曾有深厚感情,一度幾乎寄予了他所有的政治理想和事業(yè)追求;而又怒其不爭、怨其不察、恨其不用、哀其不幸,悲嘆昏聵之君誤國、蠱惑之佞亡國,可謂愛恨交織。即使屢遭離間、屢受陷害而被疏遠、流放,他仍然一步三回頭,期盼君王的幡然醒悟和召回。在“楚才晉用”的時代,屈原有足夠的理由選擇離開,像春秋時期的孔子一樣周游列國,一邊尋找明君,開辟自己的政治試驗田,一邊傳大道,宣揚自己的政治和道德主張,但屈原寧死也不愿意離開楚國一步,對國家、君王的忠誠日月可鑒。即使對昏聵的新主頃襄王,屈原也同樣抱有過幻想,浪跡荒野之時仍以詩賦寄情,提醒朝廷,但終究是一廂情愿、枉自多情。屈原的忠君情結(jié)和愛民情懷并存,對民生有更多的體恤,在忠君與愛民的矛盾中備受煎熬。他“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以民為本,敬天法祖體恤蒼生,為民請命,對百姓充滿深深的同情和哀憐。屈原身為宗室重臣,卻站在勞苦大眾一邊,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貴族特權(quán),明知這樣必定會觸犯貴族壟斷集團的利益,但他“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對民眾、對王權(quán)的忠誠昭然若揭。兩千多年來,屈原這種憂國憂君憂民的情懷一直深深地影響著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  

三是堅持真理。真理貴在發(fā)現(xiàn),難在堅持。堅持真理是需要智慧的,屈原負責(zé)過許多國計民生大事,對政治、社會、文化、外交等領(lǐng)域有著自己的想法,他的倡導(dǎo)法制、鼎新革故、推進民主、選賢用能等改革思想,對于建立一個強大的楚國無疑是很有價值的。譬如他提出“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成才的故事為例,說明不拘一格選用人才的重要性,這一人才興國的思想在那個時代是具有先進性和開拓性的。堅持真理也需要勇氣,屈原對“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的世俗污穢深惡痛絕,敢于劍挑楚國政治的失誤、吏治的腐敗、貴族階層的貪婪,甚至膽敢指責(zé)楚懷王、抨擊頃襄王,威風(fēng)凜凜,寒光閃閃,銳氣逼人。堅持真理更需要百折不撓的毅力,屈原的遠大抱負和政治理念一旦確定,便堅貞不改、矢志不渝,“雖九死而猶未悔”。即使在遭貶放逐的路上,仍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來自勵,像一個戰(zhàn)士,義無反顧。屈原的耿耿正氣,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為真理而斗爭的勇士。

四是情懷高潔。屈原有著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高貴節(jié)操的堅守?!爸栖梁梢詾橐沦猓饺匾詾樯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這些葳蕤芬芳、爍金泛銀的精美文字,像鏡子一樣照映著他那純凈的靈魂與高潔的思想境界;“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精色內(nèi)白,類任道兮……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他以橘言志,表達了自己表里如一、堅貞不屈的品格;“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表達了他潔身自好與清醒自重的秉持;“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達了他愛憎分明、剛正不阿的浩然正氣;“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表達了他對“賢圣逆曳兮,方正倒植”的昏暗時代的猛烈抨擊和對黑惡勢力決不妥協(xié),縱然招致災(zāi)禍也決不茍且偷安的堅定決心。

圖片



偉大的悲劇英雄



忠烈屈子,千年一嘆!

一聲贊嘆,一聲悲嘆。屈原縱身一躍,將自己定格成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悲劇英雄。

楚國社會千瘡百孔時弊叢生,政權(quán)昏暗腐朽搖搖欲墜,政治生態(tài)險惡,官場上毫無清明正氣可言,使屈原有生不逢時之感。他的真知灼見被君王視如草芥棄如敝屣,他的才干遭到無能之輩的嫉妒,“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楚懷王授權(quán)屈原負責(zé)起草國家憲令,屈原草稿未定,而“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上官大夫便向楚懷王進讒誣告屈原,使之“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用現(xiàn)在的流行語來說,是魑魅魍魎們的“羨慕嫉妒恨”禍害了一代忠臣賢良。

更可悲的是,屈原遇上了兩代昏君。

強秦兵臨城下,弱楚危在旦夕,楚懷王卻屢中張儀之計,違背盟約與齊斷交,既惱羞成怒又不講信義,既貪婪自私且鼠目寸光,終于孤立無援,求救無門。被晾在一邊的屈原看到了楚齊斷交的嚴重后果,力阻無效,反而被逐出朝廷,流落到漢水之北。后來楚懷王終于被秦國誘捕,客死他鄉(xiāng)。被流放的屈原“睠顧楚國,系心懷王”,為故主的罹難而悲憤,更為不思進取、無所作為的新主而悲哀,為新主聽任滿朝奸佞庸臣禍國殃民而憤怒。頃襄王更是心胸狹窄之人,他一怒之下將屈原驅(qū)趕到更偏遠、更艱苦的江之南。面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屈原披發(fā)行吟,頑強地寫下一篇篇政治性的辭賦詩作,執(zhí)著地訴說他的愛國憂民之情、救國濟世之策,堅定地表達他的楚國復(fù)興之夢。無奈頃襄王在媚秦自戧的道路上越陷越深,楚國也就氣數(shù)已盡,行將就木了。公元前279年,秦國悍將白起攻打楚國,引水灌城,一下子淹死楚國軍民幾十萬人,還攻占了屈原的出生地、楚國的國都郢。第二年的五月初五,一代愛國名臣屈原投江殉志,留下千古奇恨、千古沉冤、千古悲歌。

臣事明君,將遇良才,這是中國歷代仕子所追求的昌明環(huán)境。國與國的較量實質(zhì)上是王與王的對弈和對決,一國之強弱取決于一君之明晦。屈原經(jīng)歷三代君王、事奉兩代國君,但他們一個比一個昏聵,一個比一個素質(zhì)差。楚懷王胸懷狹隘、目光短淺,朝秦暮齊、言而無信,低劣的政治品格、低下的政治智慧,使楚國的式微成為必然;頃襄王更無理政智慧可言,耳聾目塞,縱容小人弄權(quán),使楚國駛?cè)肓思铀贉缤龅目燔嚨?。兩朝昏君,一般器量,是楚國的不幸,更是屈原的大不幸。作為一位政治家,屈原從明亮轉(zhuǎn)為黯淡,直至隕落,是他個人的悲哀,更是一國之殤。

圖片


屈原的悲劇,也在于他自身的不悟。

他或許沒有意識到,他的壯志難酬除了有小人的嫉妒和陷害外,深層次的原因是國內(nèi)階級矛盾尖銳對立,而又缺乏一個強有力政治集團的統(tǒng)治。屈原所代表的士大夫階層與君王之間的矛盾,是改革與守舊、民權(quán)與君權(quán)、維權(quán)與專制、分權(quán)與集權(quán)之間矛盾沖突的集中表現(xiàn),是他的改革思想與君王權(quán)力意志之間、國家利益與統(tǒng)治集團利益之間矛盾沖突的深刻反映。而且這些矛盾在內(nèi)外交困中迅速發(fā)酵激化、不斷升級,使社會的分崩離析一觸即發(fā)。外有強梁虎豹環(huán)伺,內(nèi)有蟻蠹貪噬豪取,風(fēng)雨飄搖的楚國大廈安有不傾覆的道理?屈原滿腔熱情地想挽狂瀾于既倒,無疑要成為矛盾的一方——這是勢單力薄的一個人與一個腐朽勢力、利益集團的對峙,文弱書生想螳臂擋車,這是他的幼稚、天真與單純。面對外腐內(nèi)朽、茍延殘喘的統(tǒng)治系統(tǒng),屈原沒有跳出專制權(quán)力的樊籬,沒有號召民眾摧毀專制統(tǒng)治的意識和力量。他不如70年后的農(nóng)民陳勝、吳廣那么勇敢無畏,不如楚國貴族后裔項羽那么氣魄蓋世,不如流氓無產(chǎn)者劉邦那么無所顧忌。這三撥人都是楚人后代,是他們前赴后繼、共同奮斗,三年而滅秦,應(yīng)驗了屈原同時代先知的預(yù)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脫離政治系統(tǒng)使他失去了權(quán)力,脫離廣大民眾使他失去了根基,屈原的抗爭無異于自己抓起頭發(fā)往上拔,即使拔光頭發(fā)也無濟于事。這是一種不徹底的反抗,但是,反抗總比不敢反抗好。

屈原的悲劇,還在于他文人式的愚忠。

怒也好、怨也罷,罵也好、哭也罷,屈原的忠君思想是不曾動搖的,他的死也證明了這一點。這源自他所受的封建傳統(tǒng)的教化和傳統(tǒng)文化的熏染,源自他的政治理想對專制統(tǒng)治的倚重和依附、對君王權(quán)力的效忠與臣服,源自他的政治品德和人格操守。有人言其為才所困、為情所惑,那實在是看低了屈原。屈原的遠見與胸懷是他的同僚們無可企及的,只是他有著書生的意氣與弱點,崇文而不尚武,有宏韜而少謀略,沒有革命的勇氣與能力,沒有振臂一呼而應(yīng)者云集的號召力,沒有敢說敢為、揭竿于阡陌之中的魄力。他把全部理想寄托在一個君王身上,一葉障目,看不到時代的趨勢、朝代的更替、社會的規(guī)律、民眾的力量,他的忠君思想顯然具有濃厚的愚忠色彩,是一種文人式的抗爭,是那個時代無可銑削的胎記。

屈原以身自潔、以死明志的精神可贊可嘆,但一己之凈并不能換得天下之潔。他的投江,無疑是投向黑暗、腐朽、窒息、昏聵君主專制和污穢官場的一枚人體炸彈,有驚世駭俗的一聲轟鳴,但也只是一響而已,終究無益于國內(nèi)政治矛盾的緩和與消弭,無濟于民生的改善和楚國命運的起死回生,更無力撬動古代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沉重鐵板。他以自戕的方式,給一個國家的式微畫上了一個富有預(yù)兆式的句號,所蕩起的漣漪波及中華民族兩千多年。

屈原從政治頂峰墜入人生的窘境,從政治家回歸到落魄文人,從理想的賁張走到了慘淡的現(xiàn)實,這種落差使他的思維從博大走向了單一、從宏觀走向了微觀、從靈變走向固執(zhí)。他看到了楚國的末日,不愿意接受秦國即將一統(tǒng)天下的趨勢,在奮起與隱遁之間,作出了痛苦和尷尬的選擇。其實這是中國第一次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前夕的無謂掙扎,在摧枯拉朽的歷史車輪面前,一切都會被碾得粉碎。屈原稀里糊涂地充當了一個有節(jié)氣的螳臂,既可敬,又可憐。為一個不值得的政治系統(tǒng)而殉情,這是屈原的局限,也是屈原的悲劇。

屈原,是中華民族的一滴眼淚。

圖片



中國文化的精神巨雕



從這個角度講,屈原應(yīng)該向比他年長210歲的“至圣先師”孔子學(xué)習(xí)。當年孔子周游列國不為重用,或者被供而不用,也曾郁悶過,但他看清了現(xiàn)實的無奈,并不過多怨天尤人,只輕輕地一聲嘆息后,便一頭扎進典籍詩書中,梳理上古時期的經(jīng)典思想,集成和開創(chuàng)了博大精深的儒學(xué)思想。孔子的思想如一輪明月,映照人類文明的長河2500多年。人類文明史上影響時間之長遠、影響力之深刻、影響范圍之廣的思想家,唯孔子為最,他在奠定歷史文化高度的同時,成就了自身的精神高度,后世無以企及。蒼天有眼,巨擘如風(fēng),總是在重重關(guān)上一扇門的時候,為你輕輕推開一葉窗。只是屈原沒聽到風(fēng)吹窗啟的吱呀聲兒罷了。其實,人生原本就是多元、多彩的。

屈原的剛和孔子的柔,都是民族的骨骼,都是民族的性格,共同構(gòu)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巨雕和英雄史詩。

之所以感謝司馬遷,是因為他敢于真實客觀地評價屈原。像屈原這樣一位不得志的貶官,在當朝的史官筆下是很難有真相可言的,如同對中國歷史上許許多多被始用終棄的文臣武將的評價一樣,歷史是勝利者的歷史。但是司馬遷不同,他在屈原憤然投江150年后佇立汨羅江邊憑吊先賢,那時的他只有20來歲,一樣的滿腹經(jīng)綸,一樣的家國情懷,“余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淚”。他高聲誦讀屈原的詩辭歌賦,志趣相投,英雄相惜,涕淚長流,所以他筆下的屈原才那么真實、那么有神采。司馬遷的垂淚,是屈原濺起的水珠,是接續(xù)古今情感的一脈清流,因為25年后的公元前99年,司馬遷因“李陵事件”而觸怒漢武帝,出于同樣的悲劇、同樣的悲情,他發(fā)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慷慨悲歌。我想,司馬遷把屈原的死應(yīng)該看得很重,而把自己看得很輕,因為他要著書立說,留住歷史,記錄包括屈原在內(nèi)的悲劇英雄。從這個意義上說,屈原還應(yīng)該向比他小210歲的司馬遷學(xué)習(xí)??鬃?、屈原、司馬遷,各有志向,都是中國精神的骨骼。

擋車螳臂也是英雄,以死抗爭也是戰(zhàn)斗。水柱擎天,英氣斷流,屈原用生命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上,矗立起一尊令后人仰望千年萬年的豐碑。

仰望是需要載體的。文化的盛宴無須山珍海味,一枚粽子足夠,加上驅(qū)邪的雄黃酒、奮進的龍舟隊,更好。

棱角分明,粽葉幽香,年年端午,款款深情,咀嚼和回味的是一種精神。有意思的是,中國人選擇了在孔子的誕辰紀念日祭孔,亦選擇了以屈原的忌日為節(jié)日,從此,中華民族的文脈里,彌漫了一種淡淡的憂思,以及綿綿的詩意。

(原載《光明日報》。作者系“學(xué)習(xí)強國”總編輯 )


圖片


圖片










技術(shù)支持:湖北報網(wǎng)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wǎng)絡(luò)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