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正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出的“器服物佩好無疆——東西文明交匯的阿富汗國家寶藏”展覽現(xiàn)場,觀眾們沉浸在精美的藝術珍品之中。展覽中230余件珍寶展現(xiàn)了“古文明十字路口”阿富汗文物的厚重底蘊。 和冠欣攝
“器服物佩好無疆”,一場阿富汗國家寶藏的展覽,主題卻引自中國古老典籍《穆天子傳》。這是一場體現(xiàn)文化融合交匯的展覽。
從4月中旬起,作為亞洲文明聯(lián)展的分展,充滿異域風情的“器服物佩好無疆——東西文明交匯的阿富汗國家寶藏”正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出,至今已吸引約1.4萬人次參觀。
本次展覽展出阿富汗珍寶共230余件(套),按四個出土地點,即法羅爾丘地、阿伊哈努姆古城遺址、蒂拉丘地和貝格拉姆古城遺址來劃分單元,分別展示了青銅時代、希臘化時期、月氏人入侵至貴霜王朝建立之前、貴霜王朝4個歷史時期的珍貴文化遺產,是古代多文明互融交匯的見證。它們均出土于1979年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以前,戰(zhàn)爭期間因藏于喀布爾中央銀行大樓下的秘密金庫中而得以幸存,并于2003年重現(xiàn)天日。
“器服物佩好無疆”,取自中國的古老典籍《穆天子傳》。據記載,周穆王曾到西方巡游,除了拜謁西王母,還見到許多西方的奇珍異寶,并用“器服物佩好無疆”來形容它們。展覽總策劃、清華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介紹,古老的中亞歷史和悠久的中華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本次展品提供了多處文明交匯融合的證據,其中中國元素是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
例如,在阿伊哈努姆單元,二神駕車圖像飾板中展示了這樣一幅圖景,有“母親女神”之稱的西布莉女神頭戴王冠,乘坐獅車駛過鮮花散落的石頭地,有學者推測,中國西漢晚期開始流行的西王母崇拜可能源自西布莉女神;白色的棕櫚葉形瓦檐飾,蘊含與神溝通的隱喻表達,學者認為這或與中國建筑中的瓦當之象征意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而在蒂拉丘地單元,一頂金光燦燦的華麗王冠尤為耀眼,其上對稱的拱極形和反旋的渦紋,是早期中國常見的造型紋飾,這表明王冠的設計結構可能受到了來自中國的影響;一對有著圓形外框,并鑲嵌有水滴形綠松石的靴扣,造型別致,背后還可以看到凸起的織物印痕,有學者認為,這是采用中國的“失蠟-失織”的工藝制作而成,該工藝最初可能始于戰(zhàn)國時代的燕國,一直延續(xù)到西漢;另外,在部落的墓地里,考古學家還發(fā)現(xiàn)了三枚中國漢代晚期的中國銅鏡。杜鵬飛介紹說,“唐代以前古代銅鏡非一般人所用,它不僅是身份的象征,也充滿了文化的含義,反映了貴霜時期阿富汗地域東西方繁榮的貿易,也體現(xiàn)了中國發(fā)達的貿易?!边z憾的是,這三枚銅鏡已經在戰(zhàn)火中銷毀,目前僅保留了資料圖。
阿富汗寶藏展策展人談晟廣也表示,“展覽中的很多文物都有著文化融合交匯的印記,呈現(xiàn)了獨特的跨文化特征。比如文物中展出的2000年前的靴扣,背面的布紋來自始于中國戰(zhàn)國時期的工藝;靴扣上的圖案,通過發(fā)髻可以看出是典型的中國人形象;而獅子拉戰(zhàn)車的形象又體現(xiàn)了中亞文化元素。”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在四個單元之外,還專門增設單元“阿富汗考古與藝術文獻”,多位專家從多個角度撰寫論文,大大增強展覽的學術性,談晟廣滿懷期待地表示,“我們相信,經過重新整理和研究的這批承擔了向世界介紹阿富汗作為東西方文明交匯中心之重任的珍寶,會再次散發(fā)出全新的迷人光輝?!保ㄈ蚊?關一文)
(責編:李慧博、吳亞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