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北京大學精神衛(wèi)生學博士 汪 冰
你幸福嗎?幸福到底是什么?如何收獲幸福?哈佛大學心理學講授者泰勒·本-沙哈爾在《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幸福課》一書中,總結(jié)了現(xiàn)代人的四種人生模式:忙碌奔波型、享樂主義型、虛無主義型、感悟幸福型。泰勒認為,前三種類型是“不幸福的”,只有當你達到第四種狀態(tài)時,你才能真正感到幸福。
忙碌奔波型。這種類型的人認為,此刻的努力都是為了實現(xiàn)未來的目標,犧牲眼前的快樂,是獲得幸福的必由之路。汪冰表示,大多數(shù)中國孩子都是這樣長大的,家長從小就告訴孩子:“要好好學習,有個好成績,才有好的未來。”于是,好成績就成了成功的唯一途徑,所有學生都為了一個分數(shù)拼盡全力。然而,很多孩子并不享受學習的過程,學生們的壓力從“畢業(yè)季撕書”可見一斑。成年后,成績單變成了工資單,為了升職加薪忙碌,他們很少感覺到當前的快樂,錯誤地認為只有成功本身才有意義,即便是達到目標后也只是感覺稍微的輕松,然后馬不停蹄地奔向下一個目標。這類人往往信奉“先苦后甜”,但容易終生盲目追求,要適時地停下來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喜歡這樣的忙碌,從中是否獲益,付出的代價又是什么,重新審視過程帶來的內(nèi)心成長和感受。
享樂主義型。這類人信奉“及時行樂”的人生信條,只注重眼前的快樂,欲望的滿足,而忽視了負面的后果。汪冰說,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享樂主義的念頭和想法。例如,近年來興起的校園貸,導致一些不理智的大學生負債累累,被各種促銷活動誘惑、頻繁“剁手”的年輕人,只貪圖眼前消費的快感,而忽略未來暗藏的債務(wù)危機。總之,如果購物能夠快樂,享樂主義者就去瘋狂掃貨;如果工作辛苦,他們就會逃避工作或者挑容易的做。追求享樂的人總是逃避挑戰(zhàn)和問題,然而這樣的生活會讓他們陷入更大的空虛、焦慮和沮喪。因此,一旦有這種行為和想法出現(xiàn),一定要及時制止,追求享樂只能獲得短暫的快樂,卻不能真正獲得幸福,當你只顧享樂時要反思自己因此失去了什么。
虛無主義型。汪冰認為,和前兩種類型都不同,這類人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對未來也沒有任何期望。他們通常因為沉迷于過去,找不到出路,決定向命運投降,聽天由命,心理學稱之為“習得性無助”。年輕人非常容易陷入到這種狀態(tài),例如,近年來網(wǎng)絡(luò)出現(xiàn)的“喪文化”,就是一種流行于青年群體中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的文化形式。雖然可以看作是一種回避和自嘲,但一味的消極,并不能收獲幸福的人生。當你對過去難以釋懷時,不妨寫下令你痛苦、絕望、無助的時刻,向朋友傾訴你當時和現(xiàn)在的感受和想法,學會向過去告別。當你對未來灰心喪氣時,要看到還有那么多相信未來的人,他們一直堅信“幸福是奮斗出來的”,鼓勵你重燃生命的熱情。
感悟幸福型。前三種都是對于幸福的偏見,幸福的終極目標不是名利和財富,而是尊重生命的核心價值。生活幸福的人,不但能夠享受當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過目前的行為,他們也可擁有更加滿意的未來。比如,一個熱愛學習的學生,是可以在學習過程中享受到學習的快樂,收獲更好的成績,而且也可以在未來獲益;當我們從事自己喜愛的事業(yè)時,無論是商業(yè)、醫(yī)學還是藝術(shù),同樣可以在享受過程中取得事業(yè)的進步。汪冰指出,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比如,描述你人生特別幸福的時刻,發(fā)揮想象,再次回到那個時候,重溫當時的感受,寫下來或與他人分享。找到自己的真正使命并努力發(fā)掘出自己的潛力,全然地投入到生活中去。幸福是一個需要不斷追求的過程,幸福的人生態(tài)度不僅是為了自己的目標努力奮斗,也需要享受當下的每時每刻?!?/p>
(責編:許曉華、楊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