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來成都時,我曾在夜幕降臨時的春熙路暗自吃驚。
八月中旬的成都,傍晚的空氣呼吸進鼻腔都是灼燒的味道,炎熱的街上仍然有一條條長龍。
那是火鍋店門口排隊等位的人。
川渝的火鍋,不分季節(jié)。冬天可以吃到全身發(fā)熱,夏天也有大汗淋漓的爽勁兒。
有吃貨汪曾祺老先生為證。
孫郁在《關于林斤瀾》一文中,曾經提到“我們到達重慶時,正是三伏天,那時賓館里沒有空調,只有電扇,我和一位老弟守在電扇前還覺得渾身溽熱難耐,汪老和林大哥居然坐在街頭的紅油火鍋旁邊,優(yōu)哉游哉地飲白酒,刷毛肚肺片。
然而,重慶和成都的火鍋并不相同。起源于碼頭文化的重慶火鍋重牛油,菜品蘸料式樣簡單;成都的火鍋用油多是菜籽油,蘸料更復雜,菜品也更多更有創(chuàng)意。
鹵水里浸過的肉類煮熟,改刀后再上鍋涮;蔬菜種類豐富,翠綠新鮮,涮一下吃起來好不爽快。
重慶的火鍋像碼頭上的聚會,渾身是勁的纖夫們坐在一起,重油重辣,豪邁熱情。成都的火鍋像小巷子里三五成群的友人,咕嘟嘟煮一口紅油鍋子,圍著熱火朝天的火鍋把酒言歡。
成都這個城市,也像市井中一口火鍋。
據說,在天府之國的土地上,現在成都95%居民都是外來戶。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抗戰(zhàn)時期北京27所高校遷到成都 ,改革開放之后,數百萬的農民工涌入成都,將這座城市建設得如此繁華。
成都文化的要素很多,像火鍋里不管是佳肴珍饈還是蘿卜青菜,統統來者不拒。熱情好客的成都用豪邁之情接納外來客,在融合中也變得更加包容。
甚至成都人的性格也是這樣,海納百川,兼容并包。
市井而不世俗,是我對成都人較深的印象。市井氣重,就不像北上廣奔忙的人群那樣,好像飄在空中永遠沒法落地生根;不世俗,就可以把平靜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提起成都,恐怕全國人都會說句“安逸”。因為這里的人不愛管閑事,你說是那就是,你說好那就好。有空對你評頭論足,還不如去公園喝喝茶,逛逛菜攤來得高興。
初來成都時,我愛在春熙路吃飯,畢竟能在這里留下的店味道都不會差到哪里去。可慢慢,我更愿意在街頭巷子里跑來跑去,找找純粹“老成都”的感覺。
菜攤肉鋪小賣部蒼蠅館子擠在小巷里,熟悉的鄰居抬頭不見低頭見,附近的小孩都認識,混在一起在街上跑來跑去。
普通的市井生活,也是日新月異的城市里漸漸消失的風景。
好在成都這座城市,同時容納得下這兩種景象。
在離春熙路不遠的龍王廟,幾乎保持了這一種市井風味。
這條斜斜的老街上,有一家“有拈頭”火鍋店,保留了濃厚的老成都味道,人滿為患,排隊動輒兩個小時。我的外地朋友曾經很不理解,明明半小時可以完整解決的事情,為什么光是等待就要幾個小時。
裝菜的簸箕竹簍有著原木的特有色彩,郵差綠色調的門窗和墻壁透露著復古風情,店里還特地搜集了成都的地名地標,不少人都跑到墻前拍照留念。從搪瓷缸到親切如鄰家小芳的服務員,店里充滿了上世紀的裝修風格,別有韻味。
觸動我的地方是,這里裝菜的碟子和我小時候家里用的,一模一樣。于是我一下子就想象得出那番畫面,傍晚的巷子里繚繞著煙火氣,搪瓷缸里裝著很一般的茶葉,幾個朋友聚在一起,煮起火鍋吃。所有的菜都隨意碼在碟子里,原始簡潔也是家庭的裝盤方式?;ń吩诩t油鍋中上下翻滾,香得過路人都忍不住加快回家的腳步。
在這家店里,無論幾個人來,都有套餐可以選擇?,F代生活的“吃”早已不只是填飽肚子,口舌之欲也不是羞恥的事。套餐里都是小盤菜,花樣更多。盤子小一點,一次就能吃到更多種類,像店里的宣傳語“豐儉由人”一樣的可愛。
菜品口感也很棒,鹵過的肉切盤裝好,再下鍋涮煮;手搓冰粉裝在搪瓷杯子里,淋上紅糖汁,百吃不膩。
值得一提的是,有拈頭這家店用老鷹茶做湯底,自帶茶香,非常解膩。桌上擺一壺,還可以直接拿來當茶喝,擁有同時大口吃肉和大碗喝茶的快樂。
成都,真像市井里的火鍋,飽含著成都人的回憶。讓成都的人無比喜愛,也讓遠離成都的人心心念念,迫切地尋找著老成都的氣味和影子。
尋找成都味道,有拈頭火鍋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遍布全國的店鋪,可以查詢離你較近的店面,能給離家在外或單純喜愛成都的人一種純粹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