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wǎng)訊(作者:朱全) 早就聽說土家族村寨里最熱鬧“跳花燈”盡顯民族風(fēng)情,村民們敲鑼打鼓、弦管齊奏,踩高蹺、擺手舞,舉著花燈,游寨拜戶,名日“送燈”。花燈隊每到一處,觀眾人山人海,花燈送至哪家,哪家就興旺吉祥。家家門口擺酒撰果品,燃香燭祭祀,名日:“迎燈”。等到給每家送完燈后,村民們就會聚集在寨口或寨中坪壩“燒燈”。想必如辛棄疾所言“東風(fēng)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可惜,七月流火來到坪壩營的時節(jié)不對,“跳花燈”是在元宵節(jié)的晚上??赏良一魹樯度绱擞绪攘δ兀啃凶咴谄簤螤I老街,各處找尋沒見滿大街掛的燈籠與其他地方的燈籠有甚區(qū)別啊。
土家花燈可是有歷史的,據(jù)傳起源于唐代京都民間“燈兒戲”,隨著時間的推移,涌現(xiàn)出云朵燈、魚蟲砂丁、龜蟬燈、花缽燈、蚌殼燈、獅子燈、龍燈等,花樣繁多,轉(zhuǎn)化成格調(diào)新穎、舞姿生動、妙趣橫生的土家族“花燈”藝術(shù)風(fēng)格。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坪壩營旅游公路旁的一家客棧的餐廳,見到了一盞具有土家特色的燈籠。
“嘎嘎屋”,什么意思?客棧老板說,土家話嘎嘎就是外婆,“嘎嘎屋”燈籠是外孫送給外婆的燈,送的是吉利?!案赂隆??有意思,由對花燈的興趣,轉(zhuǎn)向了探究土家話,來到坪壩營土家人的地界兒,總得弄懂幾句土家話啊。比如,土家族人自稱“比茲卡”,就是族稱,本地人的意思,屬于古代氐羌族語言。土家族語言屬藏語系藏緬語族,比較接近于彝語支的一支獨立語言,土家族僅有自己的語言而無文字,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土家族人通用漢語。土家族的基本特點就是:“有獨立的語言,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古樸的歌舞、精美的工藝、奇特的樂奏、哭唱的婚喪、特殊的信仰、自尊的禁忌、頑強的民族意識和悠久的歷史遺跡”等,1956年10月,國家民委通過民族識別,確定土家族為單一民族,1957年1月3日被中央正式確定土家族為單一民族。
搞清楚了土家族,可問題還是接踵而至,來到土家族風(fēng)情濃郁的咸豐縣,還有人開玩笑,咸豐是中國唯一與皇帝年號同名的縣,膽兒肥、霸氣。這又是咋回事兒?原來,咸豐縣與咸豐帝“撞名”,盡管挺有意思,可完全屬于巧合。據(jù)《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記載,從雍正十三年設(shè)置咸豐縣,取“咸慶豐年”之意,到咸豐皇帝登基,咸豐縣比咸豐皇帝早116年,用當(dāng)?shù)赝良胰说脑捳f“先有咸豐縣,再有咸豐年”,因其自古就有“荊南雄鎮(zhèn)”“楚蜀屏翰”之譽,物產(chǎn)豐富,所以雍正才這么命名。而咸豐的坪壩營有兩個,一個是村,一個是鎮(zhèn)。據(jù)清同治四年(1865年)《咸豐縣志》記載,清嘉慶年間境內(nèi)有一水池因多蝦蟆,所以叫名蝦蟆池,后來改稱蛤蟆池。到了光緒年間,咸豐知縣給蛤蟆池團總王福星行文,將“蛤蟆池”誤寫成“甲馬池”,一說改土歸流,漢族官僚不懂土家語,導(dǎo)致出錯,一說咸豐土語“蛤蟆”與“甲馬”發(fā)音相似,諧音所致,總之是將錯就錯從此就叫甲馬池了。1996年設(shè)甲馬池鎮(zhèn),可甲馬又稱“紙馬”“神紙”,是供民間祭祀鬼神用的,不太好聽哦,于是2012年又更名為坪壩營鎮(zhèn)。
坪壩營村,則是因過去土司王曾在此安扎過兵營而得名,據(jù)《湖北省咸豐縣地名志》統(tǒng)計,全縣帶“營”的地名有20處,“營”是軍事專用術(shù)語,指軍隊駐扎的地方,也就是說咸豐縣有許多地名與軍事活動密切相關(guān),形成了獨特的軍事地名,如,坪壩營、梳背營、厚樸營等。建國后,國家設(shè)置了國營坪壩營林場后,坪壩營才名氣外揚,縣里一些機關(guān)和周邊的一些地方也開始知道了坪壩營?,F(xiàn)在,就更有名了。